首页 > AI教程资讯 >物理学再失伟人!94岁诺奖得主、“上帝粒子”之父希格斯离世

物理学再失伟人!94岁诺奖得主、“上帝粒子”之父希格斯离世

2025-08-2702ai门户网

编辑:桃子好困

【本站导读】著名物理学家PeterHiggs于4月8日在英国爱丁堡家中离世,享年94岁。他因提出希格斯玻色子,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发现「上帝粒子」的著名物理学家PeterHiggs周一离世,享年94岁。

1964年,他在新的研究中曾预言一种新粒子的存在——希格斯玻色子(Higgsboson)。

并展示了「上帝粒子」如何通过赋予粒子质量来维系宇宙的整体结构。

这一预言,引发了近半个世纪科学家努力寻找,耗资达数十亿美元。

直到2012年,CERN宣布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了这种粒子,验证了PeterHiggs的想法。

正是这一贡献,使其荣获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据好友、同时也是爱丁堡大学的同事物理学家AlanWalker透露,PeterHiggs因血液疾病而去世。

「上帝粒子」之父

PeterHiggs于1929年5月29日出生在英格兰的纽卡斯尔泰恩河畔,从小在布里斯托尔长大。

父亲是一位BBC声音技术工程师,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。

他对物理的热爱始于一所学校——CothamGrammarSchool,这里曾是伟大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、量子力学先驱之一PaulDirac的母校。

17岁那年,Higgs转到了伦敦城市学校(CityofLondonSchool)学习数学。

随后,他考入伦敦国王学院(King’sCollegeLondon),并在1947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。

此后他持续深造,最终在1954年因关于分子和热量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。

在爱丁堡大学、伦敦帝国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担任临时研究岗位后,Higgs于1960年在爱丁堡大学找到了一份长期的讲师工作。

Higgs博士在大学年代就对爱丁堡产生了深厚的情感,他喜欢在假期搭便车去苏格兰高地探险。

在那段时间里,他也积极投身于反***运动和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。

然而,当这些组织的行为逐渐变得过于激进,不再符合他的理念时,他选择了退出。

不过,正是在反核运动中,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——与JodyWilliamson邂逅,并在1963年结婚。

不幸的是,他们在10年后选择了分居,而妻子也在2008年去世,留下来两个儿子——计算机科学家Christopher和音乐家Jonathan。

在爱丁堡,Higgs博士把研究重心从化学和分子转移到了他最初热爱的领域:基本粒子。

爱丁堡不仅是他的工作地,也是物理学巨匠JamesClerkMaxwell(1831-1879)的故乡。

Maxwell首次将电和磁统一起来,证明了它们其实是同一种力——电磁力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,而电磁力正是构成光的基础。

Higgs的使命,就是将物理学推向下一个层次。

——揭示Maxwell的电磁力与控制放射性的弱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量的两个不同面貌。

2012年,Higgs在获得了赫瑞-瓦特大学的荣誉学位,图中他身后是瓦特雕塑

然而,科学的进展往往是曲折的,Higgs当时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正处于这样的历程中。

他在2014年于爱丁堡接受采访时回忆道,「当时,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强相互作用的难题」。

强相互作用是维系原子核内部粒子不散开的力量。

理论上,传递这种力量的粒子——玻色子,应该是无质量的,就像传播光的光子。

但是光可以穿越整个宇宙,而强相互作用却仅在原子核内部有效,这根据量子物理的规则意味着,传递强力的粒子的质量应该接近于一个质子。

那么,强力的传递者是如何获得如此巨大的质量的呢?

对此,在借鉴普林斯顿大学PhilipW.Anderson在解释超导性时使用的理念,Higgs博士提出了一个假设:

空间被一种无形的能量场充满,这种场就像是充斥着的宇宙「能量浆」。

这个能量场会作用于试图穿越它的某些粒子,就像是一群随从紧随其后的名人一样,给予了它们质量。

这可以被称为一种遍布每一个角落的神秘力量。

他还注意到,在特定情况下,这个能量场的一小部分可能会分离出来,形成一个全新的粒子。

首次提出

Higgs提交了关于这个主题的首篇论文,却遭到了拒绝。

然而,他并没有放弃,而是对论文进行了重写。

为了让内容更加吸引人,他在论文的结尾特别增加了一个段落,突出了一种新粒子的预测——希格斯玻色子。

论文地址:https://journals.aps.org/prl/pdf/10.1103/PhysRevLett.13.508

希格斯玻色子,亦称「上帝粒子」,成为了所谓标准模型的核心。

该模型总结了人类迄今为止关于基本粒子,及其影响自然和宇宙的力量的全部知识。

不过,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FrançoisEnglert和RobertBrout已经用一个相似的理念发表了论文,比Higgs早了七周。

不久之后,另外3位物理学家——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TomKibble,罗切斯特大学的CarlHagen,以及布朗大学的GeraldGuralnik——也加入了这场讨论。

「他们先发表了,但我是在Nambu告诉我之后才知道的」。

Higgs曾在采访中表示,「那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,这意味着如果他早些看到他们的论文,可能就不会撰写自己的论文了」。

他坦言道,「起初,我并不确定这项研究是否真的重要」。

实际上,Higgs最初着手研究的强相互作用理论,后来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
但他的这篇论文和提出的粒子,对于理解所谓的弱相互作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Higgs并不知道的是,美国物理学家SheldonGlashow在1961年提出了一个理论,试图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。

但这个理论也面临着一个难题:如何解释统一理论中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为什么不是无质量的。

正巧,Higgs博士提出的能量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答。

但遗憾的是,他和Glashow博士并未有机会了解彼此的研究,尽管他们几乎就要相遇了。

跨越半个世纪的粒子理论

希格斯玻色子在1967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。

当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StevenWeinberg将其作为弱电力统一理论的核心。

到了1971年,荷兰理论物理学家Gerardus’tHooft证明了整个理论在数学上是成立的,这一理论变得更重要。

Higgs后来回忆说,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本BenjaminLee,在大约1972年的一个会议上,将其命名为希格斯玻色子。

可能是因为Weinberg博士论文最先引用了Higgs的论文。

Higgs一名不仅仅用于指称这个粒子,还被用来指代产生的能量场,以及这个场如何给其他粒子赋予质量的机制。

——这让Higgs博士有些尴尬,也让其他贡献了理论的科学家们感到不快。

Higgs笑着回忆道,「有段时间,我甚至戏称它为『A.B.E.G.H.H.K.H机制』,列举了所有对这个理论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(Anderson,Brout,Englert,Guralnik,Hagen,Higgs,Kibble和’tHooft)」。

人们对玻色子的关注兴趣像潮水一样涨涨落落。

1988年,Higgs接受了第一轮采访,那是因为CERN启动了一个名为LEP的新型加速器,即大型强子电子对撞机,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。

到了2000年,尽管有科学家声称他们观察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迹象,但当LEP关闭时,又引起了一番讨论。

自2008年开始,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,Higgs的理论最终在2012年被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的大型强子对撞机(LargeHadronCollider)的物理学家们证实。

次年,诺贝讲组委会向其颁发了奖项。

这项诺贝尔奖Higgs与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FrançoisEnglert共享,因其在1964年的工作也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做出了直接贡献。

后来,Higgs曾向BBC透露,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被提名了诺贝尔奖,可能因为缺乏成果而早已失业。

「我们失去了一位粒子物理学界的巨擘,没有他的理论,原子将不存在,放射性可能会成为与电和磁同等强大的力量」。

如今,物理学永远失去了这位巨人。

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学习分享之

2698
553